�6�9�6�9此时也一样。
�6�9�6�9一说起正事,天子启的气质中,便莫名带上了一股肃然。
�6�9�6�9——哪怕仍旧躺在摇椅上,面上仍旧是云淡风轻的闲适之色,但气质中,就是莫名多出了一股严肃,让人忍不住想要坐直身子,竖起耳朵。
�6�9�6�9而在听闻天子启这番补充之后,刘荣却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,旋即面带诚恳的对天子启一拱手,以示‘受教’。
�6�9�6�9刘荣先前,确实从未想到这方面。
�6�9�6�9早先,刘荣只想到太后的存在意义,是在必要时保护年幼天子、确保政权平稳交接的保险锁。
�6�9�6�9直到今日,天子启说起‘制衡’二字,刘荣才终于明白:太后的存在、二元制度,明明只有那一丢丢好处,却有说不尽的弊端,汉家为何会从开国时便沿用至今。
�6�9�6�9尤其是先帝入继大统时,明明有吕太后那么一个鲜活,甚至可以说是‘血淋淋’的一个反面案例,先帝却依旧沿用了二元制度。
�6�9�6�9如果单只是‘确保政权平稳交接’,那二元制度的存在,确实是弊远远大于利的;
�6�9�6�9但若是加上天子启方才,所说的‘制衡’二字,那就是利弊近乎持平了。
�6�9�6�9——二元制度当中的太后,是汉家的皇帝,为后世之君强加的‘枷锁’。
�6�9�6�9这个枷锁,确实会限制天子的权利、成为天子锐意进取时的掣肘;
�6�9�6�9但与此同时,也会最大限度的确保汉家,不会因为出了一个傻缺皇帝——如土木堡战神之类的人,而对宗庙、社稷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。
�6�9�6�9用更直白的话来说:以太后来瓜分、限制君权,是汉家以牺牲上限为代价,换取提高下限的举措。
�6�9�6�9二元制度下的太后,会成为皇帝英明神武之路的掣肘,却会同样成为‘战神们’傻缺之路的阻碍……
�6�9�6�9“儿臣,谨受教。”
�6�9�6�9对于天子启的提点,刘荣由衷感激。
�6�9�6�9自然,为剩下几问做出应答时,刘荣也就推倒了先前的腹稿,重新组织一番语言,才给出了更适宜的答案。
�6�9�6�9“如此说来,东、西两宫共治天下的利,在于确保政权交接、保证君权不会旁落,并在主少国疑时镇压朝野,平稳的扶持天子年壮掌政;”
�6�9�6�9“以及:制衡天子,让天子无法因为过度的锐意进取、贪功冒进,而致宗庙、社稷——致天下百姓民,于水深火热之中。”
�6�9�6�9···
�6�9�6�9“而弊则在于:在天子年幼时,太后代为掌政、镇压朝野;但等天子年壮之后,太后也很可能不会将大权,太过轻易的交还到皇帝手中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另外,以太后制衡天子,除了保证天子无法过于激进,也同样限制了天子执掌大权,成了天子掌权的掣肘。”
�6�9�6�9···
�6�9�6�9“如此看来,东、西两宫共治天下,太后、天子共掌大权的利弊,依儿臣之见,当在各半。”
�6�9�6�9听到这里,天子启默然点点头,并没有如方才那般接过话头。
�6�9�6�9只是天子启此刻,并不是真的没话说;
�6�9�6�9而是并不打算告诉刘荣:天子年弱即立,由太后代为掌政,天子年壮之后,却无法将权力从太后手里轻易抢回;
�6�9�6�9——这,同样是汉家,对天子的考验!
�6�9�6�9占据大义,身为皇帝,却连太后、连母亲替自己掌管的大权,都无法靠自己抢回来?
�6�9�6�9那你不行啊!
�6�9�6�9还太嫩了!
�6�9�6�9与其让你掌权,还不如接着让太后掌权。
�6�9�6�9什么时候,能靠自己把权力从母亲、从太后手里抢过来,你才真正具备了掌权的资格。
�6�9�6�9做不到,那就老老实实学孝惠皇帝,在后宫醉生梦死吧……
�6�9�6�9这个道理,先帝没告诉过天子启。
�6�9�6�9甚至直到昨日,在长乐宫硬刚母亲窦太后之前,天子启都不曾有过这个认知。
�6�9�6�9所以,天子启也并不打算将这个刚
第135章 奏对(4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